碧波蕩漾的清水河穿城而過。
近年來,特別是張北縣被確定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、張家口市和懷安縣左衛鎮被確定為省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后,張家口市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、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2022年冬奧會、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三大歷史機遇,堅持把轉型升級、跨越發展、綠色崛起作為工作主基調,堅守發展、生態和民生三條底線,通過積極培育大生態、大旅游、大數據、大健康和新能源、新技術、高端制造“四大兩新一高”主導產業,著力打造水源涵養功能區、綠色產業聚集區、可再生能源示范區、國際休閑運動旅游城市和奧運新城,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。到2015年底,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2.2%。
著力構建城鄉統籌新格局
今年初,張家口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通過國務院批準,市主城區面積由868.96平方公里擴大到6377.81平方公里,人口由111.37萬人增加到175.42萬人。面對這一重大機遇,張家口市全面啟動了新一輪覆蓋全市域的城鄉總體規劃,進一步完善城鎮等級規模結構,優化城鎮空間布局,做大做強中心城市,做優做美中小城市,積極培育特色小城鎮,著力構建“一主三副多節點”的城鎮體系,構筑完善的城鎮體系和發展格局,加速推進人口向區域性中心城市、功能型中小城市(鎮)、特色化小城鎮集聚。
打造獨具魅力區域中心城市。圍繞京津冀水源功能涵養區定位,舉全市之力推進生態綠化建設,在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、國家森林城市后,今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。張家口市橋東、橋西、宣化、下花園、崇禮、萬全、經開區7個區全部引入北京環衛集團、桑德集團等市場化環衛運作模式,城區管理全部納入數字化平臺監管,城市環衛保潔能力顯著提升。加快改造老城區,啟動了城市更新和棚戶區改造三年計劃。下大力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城市圖書館、規劃館、博物館等“三館”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。依托高鐵站,加快建設企業總部基地、商務會展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等設施,打造中央商務區、中油金鴻能源等一批總部經濟落戶城市中心。實施了清水河、洋河綜合改造,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4%、95%,城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3.1%,天然氣普及率達到99.6%。
培育壯大三個副中心城市。高標準推進懷來、張北、蔚縣3個區域中心城市建設,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功能完善、配套齊全、特色突出的區域副中心城市。懷來縣作為東南部區域副中心城市,將發揮毗鄰首都北京、生態地位突出等優勢,加強與北京功能對接,著力建設成為具有30萬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,華北葡萄和葡萄酒品游大區、北京高科技產業承接地、北京郊游首選地。張北縣作為北部區域副中心城市,將發揮雄踞壩首要沖、城市框架基本拉開、聚集效應初步顯現的優勢,抓住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機遇,努力建設成為京津冀大數據走廊重要節點城市,綠色能源基地及輻射壩上及內蒙古、溝通內地的重要現代物流樞紐。蔚縣作為西南部區域副中心城市,將發揮歷史悠久、文化深厚、區位獨特的優勢,推動由資源型產業大縣向生態文化強縣轉變,努力打造京西北文化旅游和文化產業樣板城市。同時,還將縣城建設與園區發展統籌考慮,把產業園區規劃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同步編制,預期規模達到60平方公里,今年新增薄膜太陽能電池等4個億元項目入園。
推動縣城特色化發展?当、尚義、沽源、陽原、涿鹿、赤城6縣以及察北和塞北管理區,按照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、挖掘內涵、提升品位思路,全面推進縣城三年攻堅行動,以縣域工業園區為載體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,以新區開發為重點拉開縣城發展空間,全面推進縣城擴容提質。充分利用涿鹿三祖文化、陽原泥河灣文化以及張北草原音樂節、沽源草原濕地文化節、赤城溫泉滑雪旅游、尚義賽羊會、康保國際風箏節等節慶活動,推動產業向城鎮集聚、人口向縣城集中,以產興城、以業聚人,打造特色鮮明、規模適度、專業化發展的“微中心”。
建設精品化特色小城鎮。其它建制鎮依托交通區位、工商發展和歷史文化等基礎和優勢,按照主要交通節點、旅游目的地、縣域副中心、特種產品支撐、強勢產業發展等不同類型,傾力打造一批環境優美、功能獨特、特色鮮明、宜居宜業的精品小城鎮。中心城市組團城鎮,加強與中心城市的融合互動,強化商務會展、休閑娛樂、旅游度假等高端服務功能,打造都市衛星城鎮群;環京津特色城鎮,瞄準京津高端消費需求,高標準打造張北草原天路、崇禮滑雪小鎮、蔚縣民俗風情、陽原三馬坊溫泉、沽源閃電湖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園景觀、家庭旅館、會議展覽、休閑養老、主題小鎮、房車越野車營地等精品工程,建設京郊魅力城鎮群;奧運特色城鎮,重點啟動建設國家隊運動員特供食品示范基地、醫療體檢康復中心、溫泉養生綜合度假中心、運動健身中心、青少年滑雪培訓基地、星級酒店、會議中心、高端公寓等精品工程,建設國際知名奧運城鎮群。其它城鎮,按照宜工則工、宜商則商、宜文則文、宜游則游的原則,加快打造一批新興工業強鎮、文化旅游名鎮、商貿物流節點鎮,提升人口產業集聚力和影響力。
著力構建奧運城市新優勢
成功申辦冬奧會,對張家口市的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。為適應奧運城市的需要,張家口市全力加快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,不斷壯大冰雪體育產業。
加快冬奧會場館建設。高標準、創造性地設計冬奧會室外雪上項目場館和其它賽會設施。按照場館建設與地區發展聯動開發模式,兼顧奧運需求和后續利用,統籌建設比賽場館、雪場滑道等體育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,做好與城市公共設施的配套銜接。規劃建設了奧運廣場、奧體中心、文化藝術中心、地質博物館等標志性建筑,塑造城市特色,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。利用懷來—下花園—宣化—崇禮以及中心城區奧運走廊,帶動奧運產業發展,努力打造專業經典、體現先進科技的世界頂級冬季室外雪上項目場館設施群,為后奧運開發和可持續應用奠定基礎。同時,將長城文化、泥河灣文化、三祖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等與冬奧元素有機融合,追求人文、建筑環境和諧統一,高水平規劃建設奧運村。
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。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,優化核心區和周邊區域路網體系,帶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同建設,努力打造主城區—崇禮半小時通達圈和首都一小時通勤圈,建立風電、太陽能光伏、清潔煤電、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,加快云州水庫至崇禮區和市區調水工程、崇禮烏拉哈達水庫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,加強供水、燃氣、供熱、電力、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,提升配套服務能力。同時,圍繞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目標,建設安全綠色的食品供應基地,強化醫療衛生服務和藥品安全保障,打造高水平公共安全保障體系。
加快冰雪體育產業發展。依托資源優勢,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、教育產業、創意產業互動發展,加快發展冰雪體育產業。積極承辦和舉辦國際冰雪高水平賽事、打造本土冰雪品牌賽事活動,形成傳統的冰雪體育節。推動懷來—赤城—崇禮—張北—沽源—康保冬季冰雪旅游帶發展,積極引進一批滑雪用具、滑雪服裝、防護用品等國內外知名冬季體育用品制造企業,打造全國重要的冬季體育用品研發、生產和交易中心,帶動城鄉冰雪產業發展。積極推動建設一批體育器材、體育服裝、體育用品、戶外運動裝備制造園區。同時,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,加快建設一批標志性公共體育場館設施,逐步建設能舉辦亞運會水平的體育場、體育館和一批專業性場館,建成布局合理、功能明確、覆蓋城鄉的現代化體育設施體系。
著力打造協同發展新典范
依據國家、省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布局要求,張家口市著眼保障、承接、服務京津,全力打造協調發展新典范。
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。謀劃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,打造京張經濟合作和社會事業發展走廊,提升非首都功能承接能力。構建張家口經開區、洋河可再生能源示范新區、崇禮區、下花園區、懷來縣等一批非首都功能承接“微中心”,積極承接教育、培訓、醫療、健康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轉移和事業性服務機構、企業總部遷建疏解。以“5+X”產業發展平臺為重點,有序承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先進制造業轉移。依托各大特色城鎮商貿功能區、交通樞紐、風景名勝區,吸引區域性物流基地、區域性專業市場、農產品交易中心、健康養老和金融后臺服務機構有序轉移。
著力推進產業對接合作。找準共振點、共贏點,深入參與京津冀產業鏈重構,打造跨區域優勢產業鏈。以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為契機,以新能源裝備制造聚集區、風光電資源開發區為依托,繼續拓展與京津新能源技術研發骨干機構合作,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可再生能源創新產業鏈。與國網節能、新奧集團、特變電工、金風科技等多家企業在能源互聯網、能源裝備制造等方面開始了探索實踐。2015年風電裝機容量、并網發電分別達到736萬千瓦和695萬千瓦,光電裝機并網達到70萬千瓦,位列全國地級市前列。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.2%。圍繞數據河北、服務京津、存儲中國總目標,以張北、經開區為重點,合力打造國內一流綠色安全云計算產業鏈;以西山、南山產業園區為重點,加強與京津龍頭研發機構和企業合作,構建全國裝備優勢產業鏈,南山沃爾沃汽車發動機工廠全線投產,年產發動機32.5萬臺,到2020年實現年產80萬臺銷量,可直接帶動5000人就業;以懷來沙城經開區和涿鹿高開區為重點,合力打造電子信息優勢產業鏈,積極開展旅游對接協作,共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,形成京津冀一體化大旅游發展格局;加強與京津醫療、養老機構探索異地休閑養老服務合作模式,共建醫療養老基地,推動醫療、養老、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,打造“健康張家口”品牌。園區建設快速推進,全市工業園區發展到23個,省級園區增加到16個,建成區面積達到56.9平方公里。特別是通過股權投資+科技項目+專業園區的模式,與上海張江合作建設了張江張家口高新技術產業園,建成了21萬平方米的高科新城科研生產基地。西山產業集聚區被工信部確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。懷安工業園成為全國首批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。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達到15個,塞北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。
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。以城際鐵路為紐帶,全面推進鐵路、公路、機場等方面重大工程,京張高鐵及崇禮支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,京新三期、二秦高速開工建設,延崇高速公路、京北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,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926.8公里,位居全省前列。同步積極謀劃實施與高速公路連接線,加快實施國省干道“瓶頸路”改造。寧遠機場通航并開通石家莊、沈陽、上海、哈爾濱、深圳、成都、桂林、廈門、?9條航線,2015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0.8萬人次。在已實現懷來、涿鹿、下花園與北京直通公交的基礎上,積極推動公交設施同城發展,實現北京與張家口公交的無縫對接。規劃建設張家口京西北晉冀蒙節點綜合交通樞紐,疏解北京西北向過境交通壓力。加快建設崇禮區和懷來縣、張北縣通用機場,為京張聯合舉辦大型活動提供應急保障、通航作業等服務。張北縣中都機場航空產業園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,正在進行機場跑道、停機坪、聯絡道、航站綜合樓、機庫、儲油罐等附屬設施建設,年內可投入運營。
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享。推動城鄉生態建設,加強與北京協作,構建生態協作推進機制和橫向補償機制,聯合建立生態投資專項基金,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獎補資金,拓展協同發展生態空間。重點推進壩上及壩緣地區防風阻沙水源涵養林、淺山丘陵區水保經濟林和深山區水源涵養林三大林帶建設,全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、水源保護林建設、壩上地區退化林改造、生態廊道綠化等國家和區域合作重點工程,到2015年底,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7.05%。今后每年森林綠化規模達到225萬畝以上,計劃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可達到50%以上。
(文/趙立鵬、高向陽、張澤民
圖/張文斌、曹東宇)